近日,杭州首屆山丘戲劇節于余杭區閑林街道西溪源村文化禮堂附近的2組洞山圓滿落幕。由“如是山丘· 西溪源”、“生命劇場”、“余杭區閑林街道辦事處”及“西溪源村村委會”單位聯合發起并指導,活動為期7天:匯聚了大型演出7場,劇場相關講座4場,演員訓練課程工作坊3場,現場行為演出10場。這不單是一次戲劇盛會,更是杭州人民的一次藝術文化盛會。來自江浙滬等地區的文藝團體工作者匯聚杭州,聚焦舉旗幟、促文藝、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擔當,共同譜寫了新時代杭州鄉土藝術文化發展等新篇章。
山丘戲劇節致力以打造江浙滬獨特的、山水田園城鄉一體,具有心靈和身體療愈的戲劇節,在尊重傳統鄉土文脈與地域精神的基礎上,于形式內容、舞美表演等方面,融入當代國際創新元素,積極助力公共文化建設,為閑林街道的鄉村新生活帶來更多活力。
美美與共,多元戲劇藝術交匯碰撞
活動期間,洞山村社區劇團《洞山傳說》、西溪源村舞蹈隊《再唱山歌給黨聽》水兵舞
、沙漏劇團演出一人一故事劇場《我是誰》、趙川老師講座《這個時代,為什么要做一種紀錄式的劇場》等重磅演出節目陸續登場,給杭州市民帶來了高雅藝術的饕餮盛宴。而表演者與觀眾更是在精彩的戲劇演出中,充分近距離感受藝術,藝術鑒賞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據悉,本次戲劇節形式豐富、風格各異,展演劇目涉及小品、話劇、即興戲劇、默劇、肢體劇等多種戲劇類型,百花齊放,競相爭艷,為觀眾帶來多種精神愉悅和美的享受。就劇目題材內容而言,既有郁達夫色彩的青年思辨題材,如《我的人間劇本》、也有體現擺脫疫情時期心理困境的現實題材,如環境默劇《你的面容》;其中講座《空間驅動的環境劇場作為對話與重塑社區的媒介》介紹了國際上如何通過環境戲劇對歷史建筑的公共空間進行激活,讓當地居民逐步從參與中產生興趣到說出評論,再到提出問題與見解,為創新傳承鄉土中國精神提供了最新案例實踐與系統性分析,收獲了觀眾陣陣掌聲;行為藝術《自古以來的行為藝術》從成語與典故入手歷數“南門立木”“莊子嘆骷”“阮籍駕車”等古人行為藝術,以最平實的話語形式讓普通人也能接受理解產生真實的交流;而洞山村社區劇團《洞山傳說》則演繹了數百年前洪姓家人從安徽三陽坑遷移到洞山村的傳奇故事,用戲劇凝刻每個人心目中永恒的瞬間;還有各種行為藝術表演,傳統韻味與現代藝術并存的劇目,讓我們真正感受到返璞歸真,舞臺上各種精湛技藝的表現,收獲了觀眾陣陣掌聲。王俊曉的生命劇場運用了非常簡單的戲劇樣式抒發情緒壓力,針對當下每個人的處境提出共通問題,為認識真實的自我提供了人道主義的審視視角,激發擺脫困惑的勇氣,明確自己的人生方向。從節目編排走向”戲劇構作”,不用電聲的杭劇《十八相送》是戲劇節開幕當天的點睛之筆,一定程度上還原了百年前的戲曲觀演環境,村民和藝術家共同收起三幕與放下新的一幕,讓西方的現代行為藝術與本土經典傳統劇目產生了碰撞與對話。
和合共生,探尋鄉土文化的自我與真諦
鄉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形載體,存續著我們繼往開來、大步向前的根基和底氣。閑林街道堅持在文化藝術創作上以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努力挖掘和呈現余杭、杭州豐厚的鄉土文化資源。藝術文化則是鄉村建設的靈魂。鄉村是古樸的,廣袤的鄉土大地,承載著厚重的農耕文化,濃縮著輝煌的中華文明。鄉村也是年輕的,山丘戲劇節的到來,用藝術與創意激活了西溪源村這個小小村莊的無限潛力。
通過“鄉村藝術”的特色故事,山丘戲劇節不僅為大家展開了一幅景美、人美、生活更美的和諧畫卷,更為大家傳遞出接納自我、敢為人先的內核精神,為閑林乃至杭州這座城市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廣納古今中外的藝術內容,讓大家充分體驗到“共同富裕”、“重回自然”、“和合共生”、“美美與共“。杭州山丘戲劇節,勢必在未來將更好地助力余杭這個杭州“新中新”文化和藝術的創造與發展。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浙江頭條)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
廣告熱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