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收到一封讀者來信,來信反映,浙江一詐騙團伙制造了一個網上商城的騙局,引誘廣大群眾投資,結果被公安機關盯上了。該團伙隨即“變臉”并編出一個保健品方面的騙局,他們聲稱如果再投資,可以挽回前期的損失。該讀者及周邊很多人真的追加了一筆錢,沒想到這場騙局很快又被公安機關查封。該詐騙團伙轉戰上海,并與西安的一家公司合作,包裝生成了第三種關于理財交易的騙局。結果該讀者及周邊的人緊緊跟隨,又往里砸了一筆錢。直至東窗事發,詐騙團伙鋃鐺入獄,讀者才幡然醒悟。此外,讀者還在信中反映,詐騙團伙的漏網之魚正在圍繞區塊鏈,策劃第四場騙局,嘗試再次騙人斂財。
讀完這封2000多字的來信,著實讓人有些震驚。驚訝于詐騙團伙的狡詐,一個接一個的騙局,花樣不斷翻新;驚訝于受害群眾的“執著”,一次又一次地上當。不禁要問:“連環坑”究竟是如何造成的?
近些年來,國家有關部門持續保持對電信詐騙違法犯罪的高壓嚴打,并且下大力氣堵塞電信網絡漏洞,下大力氣揭露違法犯罪騙術,不斷織牢電信詐騙的防護網。然而,過往的經驗教訓一再證明,防護網的搭建,還離不開社會公眾的廣泛參與。
現實生活中,只要有電信網絡的存在,不法分子就會不斷鉆空子。比如,公民個人信息往往具有關聯性,一旦在不經意間泄露了某一項信息,不法分子就可能會順藤摸瓜,最終撬開你的銀行賬戶。再如,一些社會公眾特別是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以及老年人,看不穿利益誘惑、辨不明花言巧語、分不清一些新興概念,騙子稍微給出一些小恩小惠作為誘餌,就容易“自投羅網”、上當受騙。特別是一些人在一次上當受騙后,有怨氣、不甘心,急于挽回損失,這種心理又往往被不法分子利用,他們繼而設計一個個新的騙局來引誘,讓人“賠了夫人又折兵”,這其實是導致“連環坑”的一個重要原因。對于此類問題,一方面,政府部門要嚴打嚴懲,不能有絲毫疏忽懈怠,另一方面,社會公眾對預防電信詐騙,還需不斷強化自身的防范意識。
這是一個電信網絡空前發展的時代,我們每天都能接收數不盡的信息,又能享受到無窮盡的信息服務。遇到疑問時,我們會搜索,出門旅行時,我們會導航,當我們接到陌生電話、參與一些活動時,也不妨拿起身邊的手機、電腦,在唾手可得的海量信息中求證、釋惑。其實很多保健品騙局是可以避免的,只要老年人聽完陌生人巧舌如簧的敘述后,再和兒女通個氣;很多冒充政府機關實施的詐騙是可以發覺的,只要我們及時撥打一個政務熱線電話予以咨詢……面對詐騙,我們多一份警惕,還應多一份責任感,一旦發現可疑線索,應及時向政府部門舉報,由此盡快將詐騙分子繩之以法,讓社會公眾免受蒙騙。
天上不會掉餡餅,即便有些是小甜頭,恐怕也是大陷阱。防范避免“連環坑”,不妨記住“三步走”——事前多防范,事中留證據,事后要舉報。如此,既可以為自己挽回損失,也不給騙子留下行騙的機會。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浙江頭條)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